首页 > 综合其他 > 靖明 > 靖明 第119节

靖明 靖明 第119节

书名: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字数:4600

“陛下知东南重矣。”秦淮河畔,有消息灵通的人发表着议论,“此事如此蹊跷,陛下一时惊怒,终究明白了受到贼子挑拨。东南不能乱!若家家自危,赋税如何?漕运如何?大明文脉又如何?”
“看来本朝皇后要选自东南了。”另有一人深表赞同,“有志之家是不愿的,就看这东南是哪户一举成为国戚了。”
秦淮河的姑娘们喜欢听这些,何况是新君选秀。
跃上枝头母仪天下,对她们这样的女人来说是根本无缘的事情,但并不妨碍她们八卦。
“公子,若有机会入宫为后,为何不愿?”
软语求告,自是令一些喝得熏熏然的士子大感快活:“做了国戚,哪还能入朝为官一展抱负?国戚朝朝有,几家能传世?只有科途是大道!一朝为公卿,三代上青云呐!”
“说起来,听闻文衡山又在备考,明年是第九回 乡试了吧?”另一人满眼笑意地调侃,“可有人赌一赌,衡山居士这回能不能中举?”
“衡山居士才情自不必说,只是恐怕命中与科途无缘,大器晚亦难成啊。依不才来看,不如做做国丈。昔年衡山居士不愿尚宁王之女,如今可为国丈,那也是一桩美谈呐。”
他们就这样调侃着文征明,但被称为“吴中四大才子”的四人却个个科途坎坷。
已经去世十年的徐祯卿倒是中进士做过官,结果只因貌丑就不得入翰林,后来还被贬为国子监博士,一年后就郁郁而终,年仅三十三。
唐寅呢?虽曾得梁储青眼中过乡试第一,随后会试一个徐经科场案就被贬为吏,此后愤然至今不再入仕。
文徵明也一样,别说会试了,举人出身这一关都已经八试不中,五十多了还是秀才。
至于祝允明呢?十九岁中了秀才,考了五次乡试才中举,然后又七次会试不中,如今正在广东兴宁做知县。
他还不知道他写的《野记》被皇帝盯上了。
在惠州兴宁已经做了六年多知县的祝允明还畏惧于此前两广的那场大风暴,小心谨慎地做着事。
惠州知府都被拿办了啊!
但他再小心,这天那个杀才张孚敬来到惠州巡视了一下学政之后,还是来“拜会”他这个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了。
“自希哲到任兴宁,暇则亲莅学宫,进诸生,课试讲解。岭之南,彬彬向风矣,此希哲之功。”
祝允明抱拳藏着自己的“第六指”忐忑作揖:“不敢称功,分内之事,理所应当。”
同样是七次会试不中,但人家一朝探花得到天子青睐,如今巡抚一方。
而失去了希望凭举人身份和才名被推荐做知县的祝允明,在知县这个级别都算是资格最差的那一批,天花板看得见。
他低着头,眼角心惊胆颤地看着那柄挂在张孚敬腰间的“天子赐剑”。
最近不是开始安抚广东,出行没再佩这柄“剑”了吗?
“非也。若无希哲参典文衡,丙子、己卯两科乡试,兴宁岂能暂露头角、屡有高中者?兴宁文教,实因公兴。”
“……不敢,不敢。”
张孚敬笑了笑:“希哲才名之盛,学识之渊博,本抚早就如雷贯耳。近日偶得希哲一卷《野记》,一读之下手不释卷。只是其中一则趣事,孚敬却颇有疑惑,故来请教。”
“抚台谬赞了,允明不敢当。多年前闲笔所述,入不得抚台青眼。”
张孚敬再次微笑了一下,随后才问:“希哲于《野记》中著言,太宗奉天靖难时,强使方孝孺搦管拟招。‘掷去,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云吾夷汝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孚敬才疏学浅,敢问希哲,此逸闻出自何处?”
祝允明顿时有如遭了晴天霹雳,脸色煞白结结巴巴地说道:“允明当年……偶听笑谈而已。这卷《野记》……亦只闲极酒后妄书……”
“乡野多有笑谈,孚敬亦知之。”张孚敬深深地看着他,“公于广东任知县,剿捕匪贼,兴修水利,用心文教,于兴宁不可谓无功矣。然希哲知否?陛下御极后,此卷《野记》却忽然风靡江南,称方孝孺节烈者众。”
祝允明的脸色更白,腿都软了,人不由得晃了晃:“允明……实不知……下官有罪,妄议太宗之事……”
这下由不得他不跪了,因为张孚敬实在说得很明白。
张孚敬叹了一口气:“个中情由,孚敬也爱莫能助。今日到惠州,察希哲在任确有功,孚敬会秉公上奏。只是希哲,你恐怕要好好想清楚,此次入京述职该如何说了。”
“入京……述职?”
“不错,陛下素闻希哲之名,任职兴宁业已六年,陛下召希哲入京。陛见之后若果有德才,希哲当有大用。”张孚敬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吏部之外,陛下亲自考功者,希哲独一人矣。不日启程,正旦节前希哲便可面圣。明年改元,孚敬盼希哲青云直上,再回广东一展抱负。”
日理万机的皇帝为什么会听说一个小小知县的名字?
不由吏部来考功,皇帝亲自过问?
改元……
祝允明创作何其多?十年前写的这本书,早就不再让他记挂在心里。
他若真那么懂政治,当年又怎么会胡乱写这些事?
但这些原因需要他去辩解了。
皇帝会信吗?
此去京城是青云直上还是直入地狱,祝允明已经完全不确定了。
冬月下旬,广东有六艘官船缓缓驶向京城,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船队。
其中四艘,吃水颇深,其中自然载有重物。船上,也有兵丁看守着。
另外一艘,隐隐散发着一些脂粉香气。
最后一艘上,除了祝允明,还有其他一些入京“述职”的同僚。
祝允明见过其中几个,都是之前“戴罪在身”仍旧办差的人。这几个月,听说他们都很卖力想要立功。
问了一下,是吏部召还回京考功另用的,就不知是什么差使。
祝允明也不敢说,他是要被天子亲自考功。
很怕,很冷。
虽然同船往北分派在此船的那两个“护卫”笑眯眯。
第139章 甘州兵变
《野记》在江南到底怎么流传起来的?
“此事督台大人不便去查,因此陛下命我来了。”北镇抚使王佐出现在了张子麟面前,一个卷宗递过去,“三条线索,我已皆有所获。”
张子麟凛然接到手中:“多谢镇抚,请坐,请指教。”
卷宗是要慢慢看的,但有些话恐怕不便落于纸上。
王佐拱手谢过之后,坐在了椅子上。
看了看张子麟之后,他先是笑着寒暄了一下:“督台巡宪浙江、福建归来,瞧起来消瘦了一些。身担大任,身体要紧啊。”
“只恐不能尽快为君分忧。”张子麟顿了顿之后斟酌道,“此案详查之后,非同小可,疑点颇多。江南士子传阅《野记》,妄议太宗旧事之人颇多。此事,最早线索还在年初。其时,先帝尚未大行。”
王佐点了点头:“最早是多了一些抄本,俱为台阁体。我查到最初得阅此抄本者,是在秦淮河几处楼船中,说不知是哪些世子恩客遗落下来。后来才有书商闻陛下议礼继统不继嗣,逐利而刊行之,因此传开。”
“既有镇抚佐证,那么应当无假。”张子麟很头痛,“年初之时,贼子便开始织网。本督已查实,九起命案中,南直隶与浙江、福建有两知县、一知府确系仇杀,福建巡按是巡盐之时因匪贼劫掠盐池身死,然其余五人却无疑是蓄意刺杀。三桩仇杀凶手已擒获,但其后有无指使挑拨,却不能屈打成招。”
“无关大局,有人借机于短时间内在三地再添数桩杀官大案是事实。”王佐凝视着他,“况且那些山盗、水匪、海寇,都敢杀官了,为何不趁乱大肆劫掠?这等大案,又岂是小股匪寇敢擅自动的,又如何得知那几个官员的准确行踪?”
张子麟沉默了片刻:“东南诸官,本督已经都盘查了一遍。盘问出了不少新案子,但并无实据证明他们涉案,这等造反大案,他们也没有理由去做。本督到后,诸事战战兢兢,妥帖在办。”
“士绅、吏卒太多,督台查不过来,我也查不过来。”王佐理解他的为难之处,随后才说道,“如今看来,逆贼之图谋,恐怕本身就在乎大查东南。杀官大案,陛下不得不查。三地九官旬日内遇刺,《野记》更是年初就在织网,看起来彼辈筹划周密。实则,不难。”
张子麟眼神微眯:“何以见得?”
得知某处有仇杀之后,短时间内在不同地方调动人力和情报网络再添几桩案子,不难吗?
王佐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刑部大堂上,督台也见过杨阁老劝谏陛下勿要彻查钱宁、江彬案涉事官员了。在这东南,又有几个官员足称清廉?既是在东南早有布置,几伙匪贼悍然出手,随便逮住那个官,一杀之后一查之下便显得疑点重重。若是只图陛下大查东南,毫无缘由地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杀几个官,你我反而不容易查出真凶。”
张子麟骇然问道:“随意……杀?”
“三五悍匪潜于常住之地,数月以来甚至数年以来,岂能不知哪些官常去哪?书信既到,蹲守某处,见之即杀。毫无缘由,毫无防备,骤然出手,那有多难?有三人不是还有护卫随侍吗,一支冷箭,防不胜防便被杀了。”王佐看着他,“督台大人,若有苦练本领多年之死士,与你本无冤无仇,藏于暗处见你走到了街上便一箭射去,你如何防?”
张子麟只感觉脖颈发寒:“……昆山知县是刺客近身割喉。”
“他惯常去那青云阁,只带轿夫。你若是地方父母官,治下多是顺民,能日日防贼吗?”王佐眼里精光闪烁,“这伙逆贼,必定只是就潜伏在了那几处地方,而且就在市井之中,时日已颇久。我已经安排下去,只查访近来有无相熟之人不见踪影者。督台,你也应当往这个方向查!”
他站了起来:“要有合适理由离开当地,那就只有几法:游学、行商、随主家往来交际。自事发前及事发后,路引才是线索。”
张子麟看他告辞离开,盯着他的背影许久。
这就是锦衣卫北镇抚使吗?
跟刑名审案还是不同的。他们琢磨得最多的就是搜寻罪证,至于诏狱刑讯……那已经是最下乘的手法了。
凝重地翻开了卷宗,张子麟认真地看了下去。
除去《野记》如何开始流传的调查结果,第二部 分则是南直隶、浙江、福建经常越省行商的商行、大族。
事发前后,从案发当地进出的商队、船队,已经历历在目。
张子麟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他还得去查另外两个方面:当地有哪些士子和官绅在案发前后带着人出了境,去游学或者访客、探亲了。
“桂子实。”他把桂萼叫了进来,“你说织网之人在东南外,没错。只是东南杀官诸案必须破,你代本督去福建,叮嘱那边往这个方向去查!”
……
十一月底,东南寒冬已至,西北更加冷冽。
甘州总兵官李隆带着几个亲兵,寒着脸来到了甘肃镇巡抚衙门。
一路直闯进去之后,他也不管还有人在场,扯着嗓子就是质问语气:“抚台大人,我麾下诸卫指挥都来报,本月粮饷折银减半?”
甘肃巡抚许铭皱了皱眉,对另外几人说道:“你们先下去。”
等堂中只剩了自己和李隆及他的亲兵之后,许铭才淡然说道:“今岁丰收,此时米贱,有何问题?”
李隆沉着脸盯着他:“月粮一石,折银该有七钱,抚台大人却只发三钱三,本将倒想请问抚台,你觉得没问题?”
许铭并不畏惧地看着他:“据本抚所知,甘州旧粮不少,陕西新粮已至。米价已减半,折银自当减半。三钱三,也足买一石米。”
李隆怒目圆睁,盯了他一会之后才说道:“甘肃张掖五卫、肃州卫、西宁卫、金州卫,如此多将卒蜂拥而至,粮价便涨。买不足粮,如何能果腹?不能果腹,将士们如何守好西北。抚台大人,出了变故,你能担着?”
许铭瞥了他一眼,悠然坐到案桌后:“本抚已按册拨发买足一月粮米之银,如今李总兵手上银钱足够,甘州粮食足够。若还出了变故,李总兵能担着?”
李隆脸色阴沉不定地看着他。
许铭又悠悠拱手朝另一边:“便是到制台大人面前,李总兵也讲不赢这个理。改元在即,钱宁、江彬已授首,本抚奉劝李总兵还是以边事为重。多少饷银能买足粮米,本抚知道,李总兵也知道。”
他的语气就是这么不咸不淡,李隆虽是甘州边镇的最高军事将领,但许铭职权包含修筑城池、管理钱粮、训练兵士、铸造器具甲胄、羁縻藩部、统辖贸易、监察所在地百官。
“抚台既执意如此,本将只好先去书制台,再向董公公说明其事。”他微眯了双眼看着许铭,“抚台擅自折半给发饷银,若将卒哗变,想将罪责尽数推给本将却是不可能!抚台好自为之!我们走!”
他转身挥手,几个亲兵也都仇视着看了一眼许铭,随后才离开。
许铭等他们离开后倒是露出恨色来:“不思报国,只知中饱私囊!”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