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其他 > 靖明 > 靖明 第120节

靖明 靖明 第120节

书名:靖明 作者:冬三十娘 字数:3485

号称四万余众的甘州边军到底有多少人?
粮饷是按足额去发放的。
今年丰收粮价暴跌,他早已不知囤入多少。
若还是按过去的粮价给银,蜂拥购粮之下再涨一些价,军户也愿意趁此机会多囤一些粮食,李隆自然会大赚一笔。
眼下按市价折半给银,那李隆就没办法涨价出售获利了。
虽然军户也无法趁此机会多囤些粮食,但无论如何也要把李隆吃空饷还囤粮克扣军士的路子给断了!
许铭就这么不当一回事地继续把人召回来处理公务。
而李隆离开了巡抚衙门后,就直奔总镇甘肃太监董文忠那边。
“董公公,先前陛下万寿,公公等要采办贡礼,我甘肃诸卫便奉上六千余两。如今月银折半给发,董公公不向抚台说一说将士之难?”
在董文忠面前,李隆说得直白无比。
董文忠心惊胆颤,带着些讨好之意劝道:“李总兵,今岁情势不同。你那些米粮,便如此卖了吧!只要稳住甘州,将来再说,将来再说……”
李隆盯着他:“公公在甘肃这么长时间,也压不住方来不久的许翔凤?他清查诸卫,已经裁了我多少饷额了?现在还折半发银,我甘州上下,如何能为国戍边?”
“他折半给银、克扣军饷,我自会上奏。放心,放心,他呆不了多久……”
“两个月前,公公也是这么说的。”李隆目露凶光,“年关将近,如今每日都要提防虏寇。将士不能饱腹,必会有变。公公当真不管吗?”
若是以往,董文忠当然会管了。
但宫内消息传来,董文忠现在害怕至极,伸手就拉住他:“李总兵,此时千万不能乱!杨制台素知边事,许翔凤折半给银实属苛待边军。既有此事,杨制台也知晓甘州此时要稳,必会处置此事。你莫急呀!”
李隆看到他这姿态,心中思索片刻就说道:“七日,我只等七日!若抚台还不改口,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公公,必有变故!”
说罢,他就这么对着总镇甘肃太监扬长而去。
董文忠恨得牙痒痒,但却又惊惧交加。
这杀才按例本身就会克扣一些饷银,发到兵卒手上后,哪还有三钱三?
冬日苦寒,哪家不会留点过年关的银子?
许铭那个清高迂腐的书呆子,只知道秉公办事秉公办事,三钱三就是不可能让兵卒买到足额粮食,这都不懂吗?
李隆……董文忠现在后悔死了。
但已经上了他的贼船,怎么办?
陛下说万寿节从简,可他董文忠从甘州收的银子,还是都递上去打点了啊,要不然还能躲过傅伦自尽的那一次风波?
也不可能从饷银之外另掏出这一万多两银子发到每个兵卒手中啊!
董文忠还在急得没办法,李隆却已经回到了总兵府,把几个心腹都叫了过来。
“两广大杀特杀,东南又有人造反。”李隆感觉自己算无遗策,“边镇必不能再变!许铭那狗才,必须借这个机会彻底把他赶走!”
想着自己囤的粮食这次只怕要烂一半,李隆就咬牙切齿。
“将军,怎么做?”
“告诉底下的兵,这饷银必须涨!三钱三,谁能吃饱?”这回他不打算说再低的价了,“发饷之前,都备足三日之粮。要是许铭那狗才不涨到七钱,那就闹!谁要是带头回去,杀了!”
“……将军,万一……”
李隆很肯定地说道:“没有万一!要么许铭退让,以后这甘州还听老子的!要么,就坐实他克扣军粮激起哗变的罪名,把他赶走!一句话,三钱三,活不了!”
巡抚衙门内,许铭安排好了本月饷银的发放事宜就淡淡说道:“提前到各粮店张贴布告,谁若涨价,本抚台必严办!有粮不卖囤积居奇者,斩!”
他丝毫不知道自己在甘州的锐意进取已经引燃了什么。
从广东出发的船队正在继续往北行进,东南杀官大案的督查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
北京城里,自从杨慎去了广东,杨廷和反而觉得寂寞了不少。
次子在备考后年会试,三子、四子还年幼。
只是从那次陛下提出从宗亲中选择一个幼子过继给大行皇帝之后,参预国策会议之臣不仅当场没有一个提出意见,其后更是没有一次再谈论起这件事。
可谁都知道其中的深意,也明白其中可能蕴藏多大的凶险。
杨廷和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皇帝的另一次试探,但他知道东南杀官对君臣之间可能造成的猜疑事实上仍然存在。
终归会有一次最终商议的,等到嗣子人选提出来,等到真的要开始商议建藩之地时。
永康长公主觉得崔元除了最开始几天勇猛无匹之外,其后也渐渐越来越显得心事重重。
正如他所说,可能那国策会议真不是人呆的地方。
“不是说……年底前可能要南下吗?”永康长公主推了推辗转反侧的他,“还去不去?”
崔元想着正在真定府“剿匪”的郭勋,再次轻叹了一口气:“不知道。”
抚宁侯也在广东海防东道剿匪。只需一声令下,他就能“杀入”福建。
东南的案情,已经基本确认了是有人蓄意而为。
就算在任官员没有牵涉其中,某些世家大族可能也只是被利用,但既然有人蓄意而为,那就是有人在谋逆。
有人谋逆啊!
代表五军都督府坐进御书房的崔元哪还有兴致想着真正挞伐公主?
王琼则在探望袁宗皋。
最近国策会议的“烈度”下降了,袁宗皋入冬之后也病倒了。
“仲德公,有些话只有您方便说。”王琼叹着气,“可如今您又身体抱恙……”
袁宗皋躺在床上苦笑一下:“德华,陛下雄才伟略,有些话……咳咳……我也不是随意就能说啊。”
王琼是想来与他商议一下的,毕竟袁宗皋当天为他“担保”,如今结病探望是说得过去的。
他只是没想到袁宗皋是真的病得不轻。
“也罢,嗣子选出后,终归还是要再议一议的。仲德公,你且好生休养。这京城气候非比江西,我略有心得,家中常延请之名医,我也请他过来了。”
“……多谢。”袁宗皋却觉得自己的身子似乎大不对劲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年来思虑过甚,些许风寒竟然越来越重。
已是正德十六年的腊月,正旦节后就是嘉靖元年了。
朔日大朝会之后,放假。
国策大臣们感觉皇帝虽然确认了有人蓄意谋逆,现在反而从容了下来。
腊月初二,朝会之后,皇帝也没有召见参预国策会议众臣。
一切都很放松的模样。
腊月初三,今天是要开个会了。
御书房中炭炉燃着,皇帝的样子看起来很放松。
“陛下天命所归入继大统,今年是个丰收年份。”杨廷和想着有些话该如何说,开口却是马屁,“幸赖陛下运筹帷幄,虽有东南之事,然督抚有措,漕运无碍,如今秋粮大半已入库。便是转运边镇之粮,也大体妥当了。有杨制台坐镇,边镇无碍。只待符瑞在东南擒获逆首,今年无大事矣。”
说罢他看着皇帝:不会再把先帝嗣子的事情拿出来说吧?宗人府和礼部都知道轻重,程序和来往公函上,能拖就拖着呢。
想引蛇出洞,放出消息就够了,别真的把过继和封王建藩的事落实啊!
还没等到皇帝说什么,高忠有些惊慌的声音在中圆殿外响起:“陛下,甘州军报,杨制台八百里加急奏报!”
御书房中众人齐齐变色:九边之一,时值深冬,莫非北虏寇边?
朱厚熜表情凝重:“呈进来!”
十六双眼睛都看着高忠手里拿着两份奏报快步走到御座前,皇帝拿到手上就开始打开看。
他的表情先是一松,继而很明显地愤怒起来,脸色铁青。
“……陛下,出了何事?”
朱厚熜看完了一份,又看完了另一份,这才先来了一个深呼吸平复心情。
“黄锦,让众卿传阅一下。”他把奏报给了黄锦之后才看向众人,“甘州兵变,甘肃镇巡抚都御史许铭被当场焚死。”
石破惊天,御书房内本就心事重重的众人顿时心头一寒。
两广、东南、西北……真这么凑巧吗?
可若不是凑巧,也实在难以想象如今之大明谁人能有此实力、行此手段。
而这回,竟是边军出事!
第140章 雷霆手段
朱厚熜并不知道这次确实是凑巧。
他也不知道正是这年腊月传到京城的这次兵变,因为后来处置有问题,从此成为了大明边镇无数次兵变的“教材”。
两份奏报在众人手中传阅,杨廷和看完之后就怒道:“许铭糊涂!”
朱厚熜微眯双眼看着高忠:“总镇甘肃太监是谁?没呈奏抵京吗?”
高忠顿时低头:“叫董文忠。奴婢这就去问问张公公。”
杨廷和喷了两句就无奈又忐忑地看了看皇帝。
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张孚敬在广东杀得太惬意了,升官太容易了。这许铭也不知道是不是脑子里缺了根弦,想学张孚敬在边镇裁革空额,那么轻易触及边镇重将的利益?
虽然许铭道义上没错……
奏报传阅至王守仁手上后,他看完就说道:“‘莫遇李隆军,宁逢王浩八。见贼犹可生,见军必定杀。’这是江西至今仍流传之民间歌谣。陛下,昔年李隆剿逆,多有杀良冒功之举。其时奸佞在朝,其罪未究,反升任甘州总兵官。一经数年,如今必是携边镇之重以为自恃。杨制台素知三边事,臣以为此事恐怕确如杨制台所言,则如何处置甘州兵变事关今冬边防!”
朱厚熜没说什么。
等他们都先看完。
崔元也看完了,迟疑着说道:“花马池一带离不了杨制台,五府纵有可替任之人,然仓促换将,甘州恐怕成为薄弱处。兵变这般大阵仗,北虏必已窥知其事。”
朱厚熜等到他们都看完了才说了一句:“众卿先商议一下如何处置,等司礼监回报,看看总镇甘肃太监有没有消息传来。”
御书房里开始商议处置措施,但朱厚熜只是先听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